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这只是开始
同时,《意见》对环境司法在环境保护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了明确规范:一是惩治污染环境和破坏土地、林业、草原、生物等各类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但事实上,长江很多江面很宽阔,而人类利用长江,只是在沿江的一定宽度内,真正和人类活动有关的水域,都是靠近岸边的。化工企业热衷于大江大河旁边落户,可能给长江流域带来哪些环境风险,对长江造成哪些危害?应该如何防范?翁立达:长江流域很多地区,如南京,历史上就是化工区。
靠近长江岸边,即功能区的水体所能够承受的排污量是非常有限的,而这也正是我们所要关注的。有生产就有排放,水体里有,鱼体里就会有。您认为,在当前长江污水排放控制管理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翁立达:长江接纳适当的污水是正常的,关键是接纳的污水要经过适当处理,以符合环境容量的要求。不能让污染问题越来越向中西部扩散。长江沿岸功能区分为生活饮用水、工农业用水、渔业用水等区域,纳污、自净能力及承载能力也都是针对某一个功能区的水体而言的。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是长江第一份体检报告。这次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是必须加大水污染的防治和管理力度。去年,巴松错湖仅门票收入就达1500万元。
藏东林芝地区从木头财政向生态经济成功转型后,当地农牧民群众通过发展特色、绿色产业尝到了生态经济的甜头。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投入和支持下,西藏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其中,工布江达县大力发展了以巴松错湖为主的生态旅游业。中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赋予林业以特殊地位。
在西藏东南部拥有中国保护最为完整的原始森林,这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在国家实施禁伐后,西藏东南部林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已从过去依靠木材加工为主的产业向以生态经济为主的特色、绿色、优势产业转变。
国家总投资达155亿元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共到位资金17.8亿多元,并计划在2030年基本完成。所谓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截至目前,西藏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22.73亿立方米,森林生物总量达18.98亿吨,森林总碳汇量达9.53亿吨。由于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投入少、成本低、简单易行,森林碳汇功能日益受到重视。
如今,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已成为西藏低碳经济的试点领域。目前,西藏森林面积达1462.65万公顷,平均每公顷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为263.59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多。去年,林芝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30元,比全自治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多出1100多元。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西藏自治区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和敏感。
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藏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全力保护生态环境,并努力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藏东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副县长扎西介绍,在国家实施森林保护法之前,林芝地区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砍伐林木,极大地破坏了当地宝贵的森林资源,对农牧民增收致富也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昔日靠伐木为主的贫困县,正在向生态经济强县大步迈进。这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为减少二氧化碳空中排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森林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活立木蓄积量,会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氧气。去年9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承诺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也对海洋产生巨大影响,造成海平面和海水温度上升、海水酸化、珊瑚白化、珊瑚礁死亡、小岛屿被淹没等问题。去年,中国还与印度尼西亚共同成立了中国—印尼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有专家认为,这体现了要把海洋方面的研究力量从更高层次上加以整合,把深海科学研究放在了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通过这次会议,中国可以进一步了解国际上在海洋经济研究和海洋发展模式中的最新成果和实践,对如何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等方面进行交流和探讨。
中国国家海洋局去年发布的一份中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报告也显示,中国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脆弱区,海岸带高脆弱区和中脆弱区占全国岸线总长度的36.5%。今年6月,中国最高领导人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空间和海洋科学技术。
最新科学研究表明,海洋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近年来,中国海洋科研机构分别与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科研机构签署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协议。
第33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4日通过并发表了《北京宣言》,强调为了人类长久的福祉,应该充分认识到海洋和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问题,以确保人类和海洋可持续地发展,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出台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宣言进一步提高了对于海洋在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强调了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以及如何将之应用于实践,提出了对于保护海洋环境重要性、紧迫性及全社会责任的建议,呼吁社会通过各种机会提高海洋意识,建设和谐海洋。从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来看,2009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处于近30年来的高位,比2008年高出8毫米。一方面,海洋是全球气候系统中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与大气的能量物质交换和水循环等作用,吸收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在调节和稳定气候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对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工作。
去年中国累计发生132次风暴潮、海浪和赤潮过程,其中33次造成灾害,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死亡和失踪人数达到95人。中国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张占海说,这次会议对发展中国海洋事业和加强国际合作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介绍,中国也加大了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力度。中国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超过了全球平均速度。
事实上,正是由于海洋不断向人类敲响警钟,国际社会才逐渐认识到海洋对于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去年年底,总部设在英国剑桥的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南极气候变化与环境》的研究报告称,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本世纪末海平面最高上升1.4米,如果按这个幅度来算,马尔代夫等岛国将被完全淹没,而纽约等一些沿海大城市将必须耗费巨资修筑防水设施。
2009年以来,国家海洋局专门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并编制了《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方案(2009年~2015年)》,提出了依靠科技支撑,扩大国际合作,加强中国海洋气候变化观测和评估能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促进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工作目标。在这次大会上,200多位中外海洋领域的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专家学者前来北京探讨海洋和气候变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及沿海城市面临的挑战等问题,更加体现了中国对这一领域国际合作的诚意和所付出的努力目前,西藏森林面积达1462.65万公顷,平均每公顷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为263.59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多。藏东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副县长扎西介绍,在国家实施森林保护法之前,林芝地区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砍伐林木,极大地破坏了当地宝贵的森林资源,对农牧民增收致富也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由于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投入少、成本低、简单易行,森林碳汇功能日益受到重视。国家总投资达155亿元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共到位资金17.8亿多元,并计划在2030年基本完成。
如今,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已成为西藏低碳经济的试点领域。其中,工布江达县大力发展了以巴松错湖为主的生态旅游业。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西藏自治区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和敏感。去年,林芝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30元,比全自治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多出1100多元。